惟口起羞的解释
本文目录
惟口起羞的解释
惟口起羞的解释谓言语不慎,招致羞辱。《书·说命中》:“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唐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惟口起羞,谅非细故。”词语分解惟的解释惟é单,只:惟独。惟一。惟有。惟恐。惟命是从。惟我独尊。但是:雨虽止,惟路仍甚泥泞。文言助词,常用于句首:惟妙惟肖。惟二月既望。想,思考:思惟(亦作“思维”)。惟度(?)(思量,揣度)。起羞的解释.招致羞辱。《书·说命中》:“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孔颖达疏:“王者法天施化,其举止不可不慎,惟口出令不善,以起羞辱。”唐储光羲《狱中贻姚张薛李郑刘诸公》诗:“直道时莫亲,起羞见谗口。”
惟文言文
1.文言文中“为”的所有解释为释义 wéi①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活板.”③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④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殇子矣.”⑤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一体.”⑥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⑦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⑧以为;认为.《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张楚.”⑩对待.《鸿门宴》:“君王~人不忍.”⑾算作;算是.《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⑿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⒀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⒁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⒂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⒃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鱼肉.”。2.文言文两则中的“惟”是什么意思惟(wéi)[动]
⑴形声。字从心,从隹(zhuī),隹亦声。“隹”意为“鸟头”、“锐头”、“尖头”。“心”与“隹”联合起来表示“心尖起来”(心像鸟头一样形成了尖头,有了明确指向)。本义:心思集中于一点。转义:用为副词,相当于“仅”、“只”。英译为on(e)ly
⑵同本义【think】
惟,凡思也。——《说文》
臣窃惟事势。——贾谊《治安策》
吾惟之,坚子固不足遣。——《汉书·张良传》
⑶又如:惟思(思虑);惟度(思考忖度);惟念(思念;考虑)
⑷为,是【be】
万邦黎献,共惟帝臣。——《书·益稷》
不变惟何。——【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⑸有【have】
相亦惟终。——《礼记》
⑹听从,随从【obey】
大国苟不以为然也,则亦惟命耳。——刘献廷《广阳杂记》
⑺又如:惟惟(听从顺服的样子)
⑻愿,希望【hope】
若草庵见毁一节,成功之后,万惟留心。——《英烈传》
⑼又如:惟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而为)
⑽在于【lie in】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书·大禹谟》
副词
惟(wéi)[副]
⑴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only】
惟明克允。——《书·舜典》
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上》
惟闻女叹息。——《乐府诗集·木兰诗》
惟吾德馨。——唐·刘禹锡《陋室铭》
惟有乳下孙。——杜甫《石壕吏》
惟手熟尔。——宋·欧阳修《归田录》
惟送死可以当大事,长公(袁可立子袁枢)无愧斯语矣。——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夫植物之中,禀真刚之气者,惟松为独多。——明·宋濂《看松庵记》
惟,独也。常语也。或作唯、维。——清·王引之《经传释词》
⑵又如:惟一惟精(精诚专事,毫无杂念);惟义是从(只要有道理就坚决服从);惟口起羞(谓言语不慎,招致羞辱);惟利是求(一心为利,别的什么都不顾);惟精惟一(精纯专一)
⑶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又”【again】。如:惟新(更新)
⑷相当于“犹”、“还”【still】
惟,犹犹也。——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连词
惟(wéi)[连]
⑴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与”、“和”【and】
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书·多方》
⑵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则”【then】
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书·吕刑》
⑶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虽然”【even if】
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史记·淮阴候列传》
介词
惟(wéi)[介]
由于,以【because】
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书·盘庚中》
助词
惟(wéi)[助]
⑴用在年、月、日之前
惟二月既望(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⑵用于句首,无实义
惟士无田,则亦不祭。——《孟子》
⑶用在句中,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召诰》
3.以人为镜文言文《以人为镜》文言文
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
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
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子欲以妻其子叔玉。
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
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
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已为你解答,希望能帮到你,回答不易.如果满意,
请采纳我的答案,谢谢。还可以轻轻点个赞哦,谢谢!
4.文言文《惟仁是亲》【翻译】
将奈其士众何?
——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
惟仁是亲。
——亲近仁爱的人。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即“惟亲仁”,就是“亲近仁爱的人”。成语有“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利是图”等均是。】
【问题】
武王是一个尊重士人君子、爱护百姓的君主,是一个既仁爱而又有德行的人。
【原文】
惟仁是亲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贵族有过,在纣一人。”王曰:“善。”
(刘向《说苑》)
【译文】
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带厌恶他的篱笆,全部把他们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亲近仁爱的人。贵族有过错,责任在纣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好啊!”
5.文言文中的“惟”和“唯”怎么区别唯:<;象>;形声。本义:急声回答声
<;副>;只有,只是
以,因为
<;连>;虽然,纵使
<;助>;表示肯定
用于句首,无实义
惟:<;动>;形声。本义:思考;思念
<;副>;只有,只是
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又”
相当于“犹”、“还”
用在句首,表希望、祈使
<;连>;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与”、“和”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则”
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虽然”
<;介>;由于,以
惟独:就单单的意思
唯独:
具有在其他人中所不能找到的根本特点的
排除任何他人或他物的;再没有别的人或别的东西的
唯独他到达了
单单;只有
古汉语虚词词典中:
唯,可用作副词、连词、助词。先秦时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现代汉语书面语也使用。
惟,可用作副词、连词、助词。先秦已普遍使用,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
《说文》中对两个字的本意解释:(可以看最前面的词霸上找的内容.)
“唯,诺也。”
“惟,凡思也。”
在字的本意上,二者是有差别的“唯”表一种应答,“惟”表示思考。
像“唯唯诺诺”就不能用“惟”。而且作为副词时“惟”没有表示“应答”的意思。
而“惟妙惟肖”就不能用“唯”
“唯”并不能完全取代“惟”,只是,在现代汉语中,用到只能使用“惟”的情况并不多
6.唯古文怎么解释这个具体要看例句的。常用的有:
1.形声。读zhuī。急声回答声。
2.唯诺(应答;连声应诺而不表异议)
3.副词。只有,只是。如:
唯北狄野心。——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唯余其一。——吴均《与朱元思书》
唯巨石岿然。——《吕氏春秋·慎行论》
4.以,因为。如:
唯无德也。——《国语·晋语》
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左传》
5.表示希望、祈使。如: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史记》
6.表示听任、任随。如:
唯所纳之,无不如志。——《左传》
7.连词。虽然,纵使。如:
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史记》
8.助词,表示肯定。如:
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管子》
9.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
唯求则非邦。——《论语·先进》
唯天子,受命于天。——《礼记·表记》
今乃立六国后,唯无复立者。——《汉书》
唯进修是急。——清·刘开《问说》
唯师心自用。
唯道之所成。
参考百度词典。
羞的文言文
1.文言文中“羞”的意思 1.作动词:谦恭进献羊头。本义只见于古文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说文》
2.作名词:高级精美的食品。义项只见于古文(羞膳/珍羞),后被“馐“代替。
燕与羞俶,献无常数。——《仪礼》
3.作形容词:谦恭的,惭愧的。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作名词:惭愧、耻辱的心情或事情。害羞怕羞蒙羞遮羞
无作神羞。——《左传•襄公十八年》
2.“羞”字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1)(会意兼形声。字从羊从丑。丑,扭也;羊在丑左上角,为掩覆之形,意指从羊群中抓一、两只羊,以供膳食。本义:抓羊(供膳)。引申义:某人像被抓羊供膳那般驯顺。)
(2)同本义 [offer]
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说文》
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周礼·宰夫》。注:“庶羞,内羞”。按,内羞,房中之羞也。
共其笾荐羞之实。——《周礼·笾人》。注:“荐羞皆进也。”
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左传》
(3)又如:羞豆(古代祭祀宴享时进献食物的一种盛器);羞膳(进献食品)
(4)推荐;进用 [remend]
有武德以羞为正卿。——《国语·晋语九》
(5)假借为“丑”。感到耻辱 [shame]
或承之羞。——《易恒》
惟口启羞。——《礼记·缁人》
无作神羞。——《左传·襄公十八年》
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汉·李陵《答苏武书》
(6)又如:羞怍(羞耻,惭愧)
(7)因惭愧而难为情 [be shy;abash]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唐·李白《长干行》
一则贾环羞口难开,二则贾环也不在意。——《红楼梦》
(8)又如:羞蛾(美女的双眉);羞人子(羞答答的);羞杀人(羞死人);羞红(因害羞而脸红);羞脚(因怕羞而不敢向前);羞懒(羞愧)
(9)嘲弄;侮辱 [mock;poke fun at;insult]
那老子信了婆子的言语,带水带浆的羞辱毁骂了儿子几次。——《初刻拍案惊奇》
(10)又如:羞污(玷污);羞戮(羞辱);羞薄(轻视;鄙薄);羞丑(羞辱出丑)
(11)怕 [fear]
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唐·刘禹锡《赠眼医婆罗门僧》
(12)又如:羞影(怕看影子);羞明
3.观棋自羞文言文翻译偶滴文言文很差劲~原文是这样的: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nǎn,因羞愧而脸红)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翻译:
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输了许多次,我讥笑他失算,就想要那个输的人改变投子的位置,认为他不如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得到了先手。棋局将要过半,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的智慧还有有余。终局以后数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因为羞愧而非常脸红,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喊我观看下棋,我就整天默默地坐着看罢了。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一着的失误,人们都看到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4.含有亵字的古文亵,繁体字:亵。
《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
《礼记·缁衣》:子曰:“小人溺於水,君子溺於口,大人溺於民,皆在其所亵也。夫水近於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难亲也,易以溺人;口费而烦,易出难悔,易以溺人;夫民闭於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太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兑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太甲》曰:‘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尹吉》曰:‘惟尹躬天,见於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
《荀子·礼论》:设亵衣,袭三称,缙绅而无钩带矣。
《白虎通德论·社稷》:敬之,示不亵渎也。
《孔子家语·好生》:衰麻苴杖者,志不存乎乐,非耳弗闻,服使然也;黼绂衮冕者,容不亵慢,非性矜庄,服使然也;介胄执戈者,无退惴之气,非体纯猛,服使然也。
《国语·楚语上》: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亵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
《吴越春秋·阖闾十年》:愿王更隐抚忠节,勿为谗口能谤亵。
《盐铁论·散不足》:常民而被后妃之服,亵人而居婚姻之饰。
《列女传·周宣姜后》:至於君所,灭烛,适房中,脱朝服,衣亵服,然后进御於君。
《汉书·叙传上》:夫饿馑流隶,饥寒道路,思有裋褐之亵,儋石之畜,所愿不过一金,然终於转死沟壑。
《尚书·盘庚中》:其有众咸造,勿亵在王庭,盘庚乃登进厥民。
《周礼·天官冢宰》: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笫,凡亵器。
《仪礼·既夕礼》:彻亵衣,加新衣。
《说文解字·木部》:楲:楲窬,亵器也。
《释名·释床帐》:褥,辱也,人所坐亵辱也。
惟口起羞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惟口起羞【标准发音】:wéi kǒu qǐ xiū
【繁体写法】:惟口起羞
【惟口起羞是什么意思】:谓言语不慎,招致羞辱。
【惟口起羞成语接龙】:口诵心惟→惟口起羞→羞与为伍
【用法分析】: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wéi kǒu qǐ xiū】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尚书·说命中》:“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对应近义词】:祸从口出
【惟口起羞的造句示例】:
唐·陆贽《论裴延龄奸蠧书》:“惟口起羞,谅非细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