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观察 > 正文

软件行业发展报告(软件行业发展报告总结)

2024-05-25 17522 0 评论 行业观察


  

本文目录

  

  1. 如今软件行业发展趋势
  2. 软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 中国软件行业的发展过程与现状

1.软件企业竞争更加残酷,差距拉大国内的软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占软件产业的主导地位,对于小型软件企业来说,其研发力量、管理水平、资金来源等因素使它无法推出更新,更具有竞争力的软件产品,而且面临目前人力资源、开发等成本的高涨,在残酷的竞争上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这一部分企业将逐步消失,或被并购,或被淘汰,而能够生存下来的小企业以及规模较大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大,推出的产品及其服务也将越来越得到市场的青睐,这对中国软件的发展是有利的,不仅仅能统一国内软件市场的秩序与标准,而且也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随着国内现有的技术、网络等条件不断完善,金融、电信、电力、石油、政府等传统上软件行业的重要客户,都走上了数据集中的道路,这使得小的软件企业很难进入并分享这个蛋糕,进入的门槛不仅是技术,更多的是自身条件包括企业规模、资金、人员、资质和信息。要想从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我们这样的小企业必须开拓新的行业和领域,走软件小(小型化)和专(专业化)的道路。毕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个行业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机会就存在于变化中,需要的是我们把握机会。 2.软件行业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加入WTO,中国软件业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以及前所未有的走出去的发展机会。近年来,国内的一些软件企业积极地进入国际市场,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尤其是在软件外包方面取得一点效果,我国作为WTO的正式成员,国内软件企业“走出去”必将获得在国际市场发展的机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另外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必须首先完善自我,增强了企业的全球意识,强化国际化的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信誉观念、法制观念等,这无疑对企业本身是有好处的,相反,如果采取“闭门造车”的策略,即使在技术竞争中取得优势,也很难成为被国际广泛接受的主流技术,因此国内的软件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走出去,必须利用市场优势,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绝不能闭门造车。 3.软硬结合更加紧密在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设备、家用电器中,软件将与硬件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可以想象,未来你家里的冰箱、洗衣机、电饭锅、微波炉等将越来越自动化,你也越来越容易控制它们,你将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通过任何设备来获取这些电器的状态以及操作这些电器,这些都是软硬件紧密结合的结果。硬件依靠软件,使得硬件的作用充分发挥并且更容易使用和控制;软件依靠硬件,才有了发挥作用的空间和载体,才能体现软件自身的价值。2006年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的即将上世就是一个最佳的例子,Vista对硬件要求的苛刻和最低配置(仅内存就需最少512M)无疑将让Intel、Samsung、LG等CPU和内存生产商笑逐颜开,而离开了硬件厂商在技术和生产上的支持,Vista也根本无法上市。 4.专业人才需求增大由于主要的软件公司比如MicroSoft、Borland(Interprise)、Sun、Oracle、IBM等越来越重视软件的简单易用,我们所用的操作系统、OFFICE以及各种开发工具在这些知名软件公司的不断升级与完善下,将变得越来越简单,很多技术性的低层部分都被他们封装起来,我们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傻瓜,以前一个非常复杂的功能现在可能只需要几行简单的代码就实现,我们也越来越依赖于这个软件工具,开发人员慢慢成为蓝领阶层。软件企业越来越需要的不是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而是精通业务、熟悉某个行业或者领域的专家,例如ERP、财务等。 5.移动技术 GPRS、CDMA、WiFi、802.11b/g、蓝牙等无线技术已经走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移动办公和娱乐成为热门话题,我们的身边正出现越来越多的移动设备,许多软件对移动的支持也越来越丰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3G将会在国内商用,3G提供高速稳定的数据业务,这将使移动开发进入一个极度火热的时期,它颠覆了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信息设备就是桌面电脑的概念,将来我们更多的是通过手机、PDA接入互联网或其他信息系统,那么,对于这些除了电脑以外的其它信息设备的开发必定会呈现出爆炸性的需求,移动开发将炙手可热。追问:那我们所学的基础软件知识,如何在现今的金融危机下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怎样去对待即将面临的毕业找工作难境?

  

自改革开放起,我国孕育了无数软件企业、诞生了许多软件英雄,而中国软件产业也在经历了萌芽与低谷、摸索与转型之后,开始走向世界。2019年我国软件行业实现收入71768亿元,2020年进一步增长,有望突破80000亿元,软件行业正处在起飞的前夜。

  

软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发展,软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2013-2019年,软件行业收入占我国GDP的比重从5.14%上升至7.24%,2020前三季度软件行业收入占我国GDP的比重为8.08%,软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近几年来,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态势良好,收入和效益保持较快增长,吸纳就业人数稳步增加;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步伐加快,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服务和支撑两个强国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正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智慧社会演进的重要驱动力量。

  

2019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4万家,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1768亿元,同比增长15.4%。2020年前三个季度,我国软件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58387亿元,同比增长11.3%。

  

近年来,我国软件行业各细分市场发展形势呈现出全部上涨的局面,即软件产品、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安全产品和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市场规模都出现了增长。

  

具体来看,信息技术服务保持领先,产业继续向服务化、云化演进。2020年前三季度,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35162亿元,在全行业收入中占比为60.2%,在软件行业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中,大数据服务收入1530亿元;集成电路设计收入1562亿元;云服务收入1453亿元;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收入6028亿元。

  

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收入稳步增加。2020年前三季度,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共实现收入959亿元,占全行业收入的1.7%。

  

嵌入式系统软件已成为产品和装备数字化改造、各领域智能化增值的关键性带动技术。2020年前三季度,嵌入式系统软件实现收入6365亿元,占全行业收入比重为10.9%。

  

软件行业地区发展大致呈献出东部地区稳步发展,中西部地区软件业加快增长的局面。2020年前三季度,东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6891亿元;中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2641亿元;西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119亿元;东北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736亿元。四个地区软件业务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80.3%、4.5%、12.2%和3.0%。

  

在软件产业发展模式上,和美国以及日本相比,我国的软件设计能力薄弱,尚不足以设计出可以和国外优秀软件公司匹敌的软件产品,市场竞争力相对薄弱。与印度、爱尔兰、以色列等国家相比,我国软件国际化政策导向不明显、不清晰、不强烈,软件出口比重小。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对软件行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未来软件行业技术将呈现网络化、服务化、智能化、平台化以及融合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软件行业发展报告(软件行业发展报告总结)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软件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软件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2008年至 2015年间,中国软件行业市场总量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软件行业业务收入从 2008年的 7,572.88亿元增长到 2015年的 42,847.9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28.09%。 2009年软件行业收入为 9,513.03亿元,同比增长 25.62%。

  

2010年、 2011年和 2012年软件行业收入分别为 13,364.02亿元、 18,467.93亿元和25,022.3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 40.48%、 38.19%和 35.49%,为软件行业的高速增长期。 2013年至 2015年,软件行业收入为 30,587.47亿元、 37,026.42亿元和42,847.9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 22.24%、 21.05%和 15.72%。

  

福建省的软件行业发展较好, 2015年软件业务收入为 1,827.17亿元, 2008年至 201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36.08%。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软件产业呈现出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融合化新趋势。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转向软件主导,软件在信息产业中的贡献不断增加。《中国制造 2025》、《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等国策的深入推进和落实,将会对产业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对软件产业的需求将更加强劲,尤其是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大数据软件产生更高、更广泛的需求。“互联网+”所形成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数据传输、获取、存储、信息安全的巨大需求都建立在强大的基础信息平台之上,拥有强大的基础信息平台,“互联网+”的能量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1)智慧应急解决方案的市场需求情况

  

最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一些潜伏灾害的增加,另外由于环境的污染也会带来一些难以预料及估计的危害,这给人民的和谐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灾难,同时也使城市发展的速度变得缓慢。为了有效地预防、预测该地区可能会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并最及时、最全面和最稳妥地解决问题,从而减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组织均开始建设部门和区域的应急平台。应急平台由应急管理软件、应急指挥场所与装备、基础支撑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应急平台是一个针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综合应急管理系统,是以公共安全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应急平台作为整个应急体系的中枢,是高度智能化的指挥系统,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①公共安全信息的“汇集点”,能在大量突发事件中快速有效地整合、分析、提取城市危险源和突发事件现场的信息;②应对突发事件的“智能库”,提供不同条件下突发事件的科学动态预测与危险性分析,判断预警级别并快速发布预警;③应急指挥决策的“控制台”,进行预案优化、决策调度和救援处置。

  

我国应急平台体系以国家级应急平台为顶层,以省级、市(地)级、县(区)级应急平台,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应急平台为节点,实现对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主要功能,满足国家和本地区、本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2007年 8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席令第 69号),我国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有了专门的法律保障。此后,我国逐渐建立健全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完善了突发事件事后应急处理措施,并且国务院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目前,国家层面的应急管理体系及相关配套的设施和设备已逐步构建完成,但部门和区域的应急管理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编制的“‘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应急体系顶层设计研究、加强应急管理体制研究、加强应急管理法治化研究、加强应急管理法治实施体系建设。按照国家规划,拟在“十三五”期间将应急平台节点拓展至县级系统,建立必要的移动应急指挥平台,以实现对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统一协调指挥,实现公共安全应急数据及时准确、信息资源共享、指挥决策高效。

  

2)智慧应急解决方案的需求分析

  

在自然灾害面前,由于中国缺乏迅速有效的应急处理,所遭受的损失远高于发达国家。从 2007年至 2016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方面, 2008年为近几年的最高值,直接经济损失达 11,752.4亿元; 2007年为最低值,直接经济损失为 2,363亿元; 2010年和 2013年的直接经济失较高,分别为 5,339.9亿元和 5,808.4亿元。在受灾人次方面,我国每年的受灾人次虽然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但受灾人次在 2015年仍然有 1.9亿,这一方面得益于我国近几年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近几年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严重程度有所降低、次数有所减少。 2016年 7月发生特大洪水,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比前几年同期多 1倍以上。因此,从较长的一段时间来看,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上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各级政府对灾害应急仍然有很大的需求。

  

2007年至 2016年我国自然灾害情况

  

除了自然灾害领域外,社会安全、公共卫生、非自然类事故等引起的突发事件也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能否有效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势头走向良性轨道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对于希望改变依赖于自然资源的粗放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的地区,建立健全完备的应急体制和机制,是实现经济转型,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需要。然而相对于国家层面的应急系统,目前我国省市级的应急系统以及部门的应急系统建设都还比较滞后。

  

智慧应急解决方案是涵盖应急指挥场所系统、基础支撑系统与综合应用系统等多个层面的综合性应急指挥解决方案,针对自然灾害、社会安全、公共卫生、非自然类事故等能够及时有效地预警、预防、检测、防护和应急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事故和灾害,防灾减灾,保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避免国家、企业和家庭财产损失。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信息化的应急联动响应系统、物联网化的应急事态监测系统、事故后果智能预测与模拟系统和应急响应专家系统等。因此,省市级与部门的应急平台需要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向智慧化和智能化演进和升级,同时在网格化城市运营模式的驱动下,灾害和事故的应急任务将逐渐下放到社区和网格单元,这些发展需求为“智慧应急”的行业推广和区域扩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2014年 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 2020年,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应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和应急服务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随着应急体制的逐渐完善,中国应急信息化投资比重不断加大,中国应急市场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