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观察 > 正文

美国丝绸行业发展政策(美国丝绸行业发展政策是什么)

2024-12-12 5284 0 评论 行业观察


  

本文目录

  

  1. 纺织行业发展趋势
  2. 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3. 欧洲丝绸发展

大家都很关心国际国内纺织行业的发展趋势,下面我谈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国际纺织行业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一)世界对各种纤维的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全球纺织纤维需求在过去的20年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2000年全球纤维消费量为5310万吨(加上聚丙烯共6300万吨),2001年为5340万吨。

  

2000年世界人口60亿人均纤维消费量为8.7公斤,其中北美36.1公斤/人/年,非洲3.2公斤、中国6.6公斤。可以预见未来,世界纤维消费年增长率为3%,这就意味着每年还要增加200万吨,相当于要建15到20个世界规模的新厂。预计到2005年,发展中国家纤维消费量将超过发达国家10%

  

(二)世界主要纺织纤维消费的组成

  

2000年,化学纤维3190万吨,占纤维总消费的60%;化学纤维中涤纶1910万吨,占纤维总量 35.9%;2000年,棉花1980万吨,占纤维总消费的37.3%;2000年,羊毛140万吨,占纤维总消费的2.6%。

  

预测:未来10年的世界纺织纤维,化纤年增长率为4.4%,其中涤纶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6%,由2000年的1910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3410万吨,化纤在纺织纤维中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预测:未来的10年棉花消费,年增长1.6%,将由2000年的1980万吨增长至2330万吨。

  

(三)全球产业用纤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调查和预测,全球纺织市场贸易额的规模是:

  

自97年后的10年间,全球产业用纺织品及纤维的贸易额在整个纤维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将由1997年的1/3上升到2998年的50%以上,将使市场的需求急速扩大,并促使各国的企业加大产业用纺织品及纤维开发力度,参与激烈的市场

  

产业用纤维未来将成为制造业重要的原材料。目前产业用纤维已广泛地用作金属、塑料、纸张和石棉的替代品。随着工业用材料的轻量化、高性能化、多样化以及美观化的发展趋势,产业用纤维的用途日益广泛,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如美国、日本、欧盟等国的产业用纤维在其整个纤维的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有的已达2/3。中国未来10年产业用纤维使用量及市场贸易每年将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四)全球纺织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将进一步调整,北美、西欧、日本、非洲、中东、澳大利亚市场需求和本地生产之间的差距继续在扩大。以北美为例,市场对纤维量最终将以每年2.1%速度递增,而工厂对纤维的加工量将以每年0.2%的速度递减,市场空间在增大。其特点是,劳动密集型相对成本高的企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高科技纺织产品,以高科技、高附加值和经营垄断进行竞争和占领市场;

  

(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步伐加快,全球纺织品服装的贸易格局将会引发深刻的变化。其特点是:

  

1、美国、欧盟、日本仍然是全球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市场,占全球纺织品服装总进口额的70%,2000年美国进口纺织品服装821亿美元,其中纺织品57亿美元,服装664亿美元;欧盟1407.5亿美元,其中纺织品539亿美元,服装197亿美元;日本209亿美元,其中仿制品45亿美元,服装197亿美元;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三个国家和地区,仍然是国际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战场。

  

2、随着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减少和取消,北美、欧盟区域内贸易将会出现逐步的调整,对我国扩大欧、美两大市场提供了有利的商机。如:2002年欧盟区域内进口贸易为824亿美元,占全部进口的58%,北美区域内贸易也很大,如2001年美国服装消费2720亿美元而进口664亿美元。取消配额后,由于中国纺织品服装物美价廉,纺织加工配套能力强,信誉比较好,因此使欧盟、北美采购商和零售商能得到实惠,陆续由本地区半成品及成品采购转向中国这个最具成本竞争力的供应地采购产品。

  

3、第三个特点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全球纺织品服装的现代化采购流通模式逐步形成,并迅速替代传统落后的高成本、慢节奏的采购流通方式。大型采购商利用自身快速灵敏的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实行集中式采购,产品标准及检测手段直接与生产企业对接,建立靠近产地的物流配送系统,实现无库存、快递、高效的采购物流系统,日本、美洲及欧洲的大采购上均取得了明显的业绩。

  

(六)纺织高新技术的竞争今后将是纺织强国的竞争。人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纺织科技进步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谁掌握了纺织高新技术,谁就获得了市场,谁的产品就可以得到高的附加值。特别反映在:

美国丝绸行业发展政策(美国丝绸行业发展政策是什么)

  

1、高性能纤维的开发和应用,高性能特种纤维、超高强、耐高温、耐磨的纤维已成为军工及其他工业、农业、交通、水利、医疗等部门的重要材料,特种功能性纤维成为纺织品服装高附加值的基础;绿色环保纤维成为新世纪的发展方向等;

  

2、新型纺纱、织造、染整和服装设备快速发展,替代原有的设备,大大提高了纺织生产力和纺织产品的水平。

  

3、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可起到以下作用:①及时掌握国内国际市场变化趋势,预测市场;②低成本获取公共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信息,提升企业生产力和降低成本;③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质量实现企业快速反应;④实现电子商务。

  

二、我国国内纺织发展趋势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

  

1980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为341万吨

  

1990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为630万吨

  

2000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为1210万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保持了每10年翻一番的快速增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年均增长率6.1%;在十五规划中,2005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为1420万吨,实际上这是一个十分保守的数字。2001年我国生产化纤828万吨,进口141万吨,生产纱760万吨,用棉超过500万吨,加上羊毛等原料,2001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十五"规划指标。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占世界总量的26.4%,预计今年超过1500万吨,预计到2005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将超过1800万吨,到2010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可能

  

这个翻一番是在1200万吨的基础上翻一番,也是在前50年发展基础上的翻一番。也充分反映了我国正进入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的发展时期,人民群众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不仅反映在衣着类消费的增长,而且对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有更大需求的增长,加上出口的稳步增长。同时更要清醒的注意到,这个翻一番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原有数量基础上的延伸,而是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体制和高效的快速增长,包括原有许多落后产品、落后工艺技术、设备的淘汰,因此发展的前景是美好的,但又十分的艰巨。

  

下面以纱和化纤两大产品的生产情况来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纱的产量前12年的年增长率为4.2%,年平均增长24.8万吨,95年后,年平均增长31万吨,99年后,每年以近100万吨的速度增长。纺纱技术突飞猛进,单台产量成倍甚至几倍的提高,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用工大幅减少,纱的质量越来越高。同时要求现代化的管理水平,这就是我国棉纺行业的发展趋势。

  

从九十年代以来,化纤生产量的统计也反映了这些特点。98年前,化纤年增长近40万吨,98年以后,年增加在1000万吨左右。同时化纤技术设备也有了飞速发展,现在的一条聚酯生产线相当于90年代3个小聚酯厂的产量。产品质量、品种都有了很大变化,化纤在我国纺织纤维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9.4%增长到目前的60%,而且这个比重还在提高。

  

(二)纺织产品的全球竞争,将是我国纺织行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动力。

  

我国纺织行业是较早进入国际市场的行业,我国纺织产品也是较早进人国际市场的产品。我国加人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进一步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

  

我国1/3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且这一趋势在不断扩大,同时国外名牌产品纷纷涌人中国市场,发展中国家纺织中低档产品低成本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这会深刻影响中国纺织品服装市场和中国纺织产业结构的调整。具体体现在:①纺织

  

服装产品及品牌的竞争;②高新技术的竞争,体现在高附加值产品和优质产品的竞争;③成本的竞争。

  

中国纺织产品和服装,可以简单用三个1/3来划分,即:1/3出口产品,1/3国内城市中高档产品,1/3农村产品。我们所有纺织服装企业都要有正确的市场定位,有市场就有商机。1/3出口产品和1/3国内城市中高档产品,则粗制滥造低水平延伸就没有市场,没有技术进步就没有市场,我们不仅要扩大出口也要牢牢占领国内中高档市场。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农村产品棉纱CV值5%以下,广大农民需要的是物美价廉,关键要做好物美和价廉的统一,让7亿多农民衣着水平在未来年代也有一个明显的改善,物美、价廉,除产品开发降低成本外,技术进步仍然是基础,高速、高效、低成本的技术设备是很好的出路。

  

在开发三个1/3的纺织产品市场中,纺织企业和经销商要注意我国二大类纺织产品比重的变化,在未来10年中,我国衣着类增长速度为3-4%,而家用纺织品增长6-7%,产业用纺织品增长速度将在10%左右。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衣着类、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只要我们做好工作,就有发展的希望。一是市场定位要正确;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三是市场营销网络的形成。这就是我国纺织产品全球竞争力的要点。

  

(三)开发绿色纺织品工程,推动我国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提出了"绿色运动"。绿色运动初生于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进人二十一世纪,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遵循的规则。绿色纺织品是绿色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1、关贸总协定中的贸易与环境决议

  

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除了增列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以及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等三个新议题外,还涉及和探讨了有关环境保护问题,并做出了(贸易与环境的决议),以解决一再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环境保护己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国际贸易是跨越国界、遍及全球的行为,因而对整个地球的环境保护负有责任,对各国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产业发展和产品贸易都应受到限制。

  

2、我国纺织生产、贸易、产品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1)纺织行业是我国排放工业废水量较大的部门之一,每年排放废水量达9亿多吨,是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第六位,其中印染废水排放量占纺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80%,是我国排放废水和污染物量较大的行业之一。一座印染厂污染一条河已是不争的事实。

  

如:织物免烫抗皱整理后,织物上的游离甲醛,会导致人体呼吸道发炎、头痛,产生皮炎及过敏等症状。

  

再如:阻燃整理中广泛使用的有机磷化合物,在毛织物防蛀处理中采用狄氏剂,对人体危害极大,会引起神经衰弱、急性中毒等病症;对纺织品进行防静电,阻燃整理时所用的整理剂中,常含有多氯联苯胺等有害物质,容易致癌;一些荧光增白剂也被怀疑有致癌性。

  

又如:漂白剂、染料、浆料、水洗不干净都会引起不良后果,在服装海绵垫肩的生产过程中以氟里昂做发泡剂,服装千洗,干洗剂中会有氯氟烃等。

  

(3)重金属。重金属一旦被人体呼吸,会对人体造成巨大损害。如果人们长期接触有金属镍的装饰物、钮扣、拉链、窝钉,也会引起皮肤病。

  

棉花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土壤和水的污染。合成纤维上的残留单体,如尼龙上的己内酰胺,腈纶纤维上的丙烯腈,对人体健康亦有威胁。近几年来,欧美国家中设置了一道"环境壁垒"也称绿色贸易壁垒。所谓绿色壁垒就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每个国家制定的环境贸易措施。从1996年至1999年因我国企业末获"环境标志",致使出口受阻的商品高达200多亿美元;2000年,中国生产的30余万件夹克衫因夹克拉锁金属含镍量不合格而退回。中国加入了WTO,绿色环保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品将会产生更为明显的影响,将对我国的纺织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带来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加快我国纺织工业绿色环保工程是我国纺织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保护我国公民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扩大出口、进军国际市场的需要。什么是绿色纺织品呢?有三点:①生产过程中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②在日常穿着和使用纺织品的时候,不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其有害物质的含量,要降低到最低限度,符合有关的国际标准;③纺织产品可分解处理,可以循环,回收使用,不能释放有害物质,可以焚毁而不污染空气,就是说,纺织品在废弃后,不能对环境造成再污染。

  

我国政府对"生态标签"产品及环境保护工作也十分重视,在联合国工发组织和环境署的支持下,己于1994年建立了国家清洁中心,并于1997年4月,将我国持有的ISO14000系列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

  

①对绿色纺织品进行广泛的宣传,从纤维生产到消费者都要熟悉绿色环保纺织品的含义及意义;

  

②贯彻我国绿色环保纺织品的标准及实施方案,道道把关;

  

③做到清洁生产纺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少地产生废弃物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印染企业和化纤企业要自身重视环保问题,改进工艺技术、小浴比、污水染色;

  

④大力开发绿色纺织品,如:美国玉米纤维、聚乳酸纤维;

  

(1)绿色环保标志。如:欧州生态纺织品标准100(Oko-Tex Standard 100),可以提高卖价,还受到消费者欢迎,因此要做好申请及审批工作。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国际标准在目前的国际贸易上应对"绿色壁垒"是最有效和使用最广的。经

  

与欧盟ECO标签委员会联系得到了在我国建立欧盟承认的ECO标签颁证的机构,据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有关人士介绍,纺织服装申请环境标志要注意几个问题:①生产稳定、产品批量优质;②符合生产环境、环保要求;③1年内没有受到环保处罚等。

  

总之,世界和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市场充满商机。2000年国际纺织品服装3560亿美元,国内市场4000多亿人民币,我们的企业和管理部门要不断研究市场,紧贴市场,从而再去占领市场。因此要适应市场的八个变化:

  

①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

  

②单个企业竞争转向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一个物流配送系统与另一个物流配送系统,一个企业参与的群体规模越强大,运行效率越高,运行成本越低,企业竞争力越强。

  

③由生产能力竞争变成生产能力乘上流通能力的竞争。企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能生产多少适销产品,而取决于能将多少商品顺利地销售出去,取决于流通能力。流通已成为经济运行的先导力量,争夺销售终端,创造客户价值的竞争,将成为十分激烈的竞争。

  

④由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企业从创造有型资产到创造无形资产,并对无形资产---品牌进行销售、许可、特许经营等商业性开发投资为目的商业运作,最大限度地挖掘品牌的价值,推动竞争从低级形态转向高级形态。

  

⑤由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的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竞争。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全球市场经济体制的趋同,世界贸易组织统一的"游戏规则",使技术转移周期越来越短,商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决。与此同时,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其消费偏好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和层次化,企业生命周期越来越取决于市场要求的敏感度,取决于对市场需求有无快速的应变能力。

  

⑥由价格战、广告战,单一形势之争转向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高层次竞争。如:产品的个性化为优质和良好的服务创造价值链。

  

⑦由对货币投资的竞争转向人力资本获取的竞争。

  

⑧企业效率的竞争转向政府行政效率的竞争等。只要适应这些竞争规律,我们纺织工业一定能快速有效、健康发展。

  

(原载浙江印染信息与技术2003/1-2/p6-10)

  

2006年中国纺织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完成日期:11月6日页数108页图:24个表:23个

  

文本版:6800元电子版:7300元文本+电子7800元

  

咨询/订购电话:010-58612957;24小时热线:010-86989531,更详细信息欢迎来电垂询!

  

--------------------------------------------------------------------------------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已成为全球纺织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入世后的强势产业。在未来几年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将保持在6.3%~10%左右,预计2005年纺织业的工业总产值将达到了1100亿元,服装成衣的总产值也将达到1000亿元左右。其中,床上用品的出口一向是我国纺织业中的重要一环,我国目前床上用品生产企业近千家,产值已超过600亿元人民币,出口量达8亿多美元。

  

2005年上半年,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我国纺织工业依据充足的、具有成本优势的劳动力资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原料资源充足等竞争优势,在纺织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原配额设限国家和地区市场的竞争,具有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市场份额的潜力。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纺织品将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

  

据有关专家预测,在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产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到2005年时会达到44%,2006年将达到71%。到2008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占全球的份额将比2002年提高6%~7%,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估计可达1000亿~1200亿美元,约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0%左右。

  

本报告依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海关总署以及部分纺织业专业研究机构公布和提供的大量权威资料撰写而成。报告在对国内纺织业运行现状和竞争格局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的对纺织业的竞争战略和投资策略进行了分析。报告内容翔实、分析全面,是纺织企业和相关投资及研究机构准确把握纺织业发展趋势,正确制定经营和投资战略的可靠参考资料。

  

第三节 2001-2004年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状况

  

第二章 2004-2005年纺织行业运行分析

  

第二节 2004-2005年我国纺织子行业发展状况

  

第三节 2004-2005年我国纺织工业重要区域发展状况

  

一、广东省纺织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二、浙江省纺织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三、江苏省纺织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四、山东省纺织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五、上海市纺织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二、纺织行业进入情况及对竞争的影响

  

第四章 2004-2005年我国纺织产品进出口状况分析

  

第一节 2004-2005年我国纺织行业进出口状况分析

  

第二节进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

  

一、2005年以来纺织品贸易争端情况回顾

  

三、纺织品贸易争端发展趋势展望

  

第六章 2006-2010年纺织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国际纺织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2005年全球纺织业的基本情况

  

二、入世后中国纺织出口情况分析

  

三、纺织行业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

  

二、环保压力对纺织企业经营的影响

  

三、纺织企业应对环保要求的策略分析

  

第五节相关产业和技术发展对纺织业的影响

  

第七章 2006-2010年纺织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节纺织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节纺织行业产品进出口趋势预测

  

第八章中国纺织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第九章国内部分纺织企业竞争战略分析

  

表 2 2005上半年主要毛纺产品出口目的地

  

表 3规模以上毛纺织行业经济指标对比表

  

表 4规模以上毛针织行业经济指标对比表

  

表 5规模以上毛纺制品行业经济指标对比表

  

表 11淄博市纺织服装骨干企业情况

  

表 12 2004-2005年度中国纺织全行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名单

  

表 20棉纺织装备生产水平对比情况表

  

图 3毛纱线生产增长幅度对比情况

  

图 1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企业景气指数

  

图 16纺织业中的“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

  

图 21纺织用合成纤维进口及机械出口走势

  

我觉得这篇蛮好的给你参考参考:

  

浙江服装产业发展趋势与目标等问题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产业集群功能、层次得到显著提升,培育和建设若干个以产业园区、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核心区块和重点区块,这些区块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占有率和较强的竞争力。在核心区块和重点区块内建设若干个特色纺织服装工业园区;创建宁波、温州和杭州三座“中国服装名城”,到2010年初步建成和确立中国服装名城的整体形象。

  

——产业外向度目标。纺织产业出口额200亿美元以上,稳居机电产品之后浙江第二大类出口商品,占全省外贸出口总值的比重30%以上。以混合所有制企业为出口主体,一般贸易出口为主,加工贸易出口增长迅速。主要贸易伙伴分布在日本、欧盟、美国、东盟、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服装的相对优势指数在1.8左右,纺织服装出口继续是浙江参与国际竞争最具优势的产业之一。

  

全省拟以杭州、绍兴、宁波、湖州、温州和台州为各个相应行业的区域发展中心,并根据行业先进性及未来市场的成长性分成不同层次,优先扶持和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中心或行业部门;根据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注意利用“两个西部”(浙江西部地区和中国的西部省份)的产业发展新空间,实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1.纺织业发展布局:以绍兴县为重心,重点扶持滨海工业区和柯桥开发区建设,带动环杭州湾地区纺织产业更快发展。其中产业集群,化纤生产:以绍兴、萧山和嘉兴等优势地区为主要集聚地。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新型和特种纤维生产,提高差别化纤维比重(40%),提高产业用、装饰用纤维比重(40%)。棉纺项目:主要向宁波、绍兴、萧山和海宁集聚。重点在于提高纺纱装备现代化程度,加快纯棉、高支精梳纱与色纺纱、无结纱的发展,提高省内棉纱自给的比例。织造业:重点向萧山、绍兴、桐乡、海宁、海盐等优势地区集聚。要加强产品结构调整与档次提升、积极开发高档面料,提高精梳纱所占面料成分比重(45%),重点向萧山、绍兴、桐乡、海宁、海盐等优势地区集中布局。印染业:以绍兴、萧山、嘉兴为主要基地。要加大环保性的染整技术的开发力度,提高后整理能力。纺织染料类企业主要向绍兴县及周边集中,其中染料生产以上虞新区为核心,严格治污管理,禁止高污染企业在上游临水地区布局。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以海宁、余杭、宁波等优势区块为基地,逐步形成生产聚集地。丝绸行业:以传统产地杭嘉湖地区为主要集群区块。进一步加大产业整合力度,推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竞争力。纺机业:以新昌、嵊州、台州为主,打造国内新型纺织机械生产基地。

  

2.服装业发展布局:以宁波鄞州为浙江服装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块加以扶持。以杭州的江干、萧山二区作为浙江服装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块之一,规划建设女装产业区块。以湖州织里作为浙江服装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块之二,扶植建设织里童装精品区块。特色服装区域集群,男装的集群布局:以宁波为中心,外延到温州藤桥和诸暨枫桥、义乌大陈、苏溪;女装的集群布局:以杭州为中心,外延到嘉兴和湖州;童装的集群布局:以湖州织里为中心,外延到宁波的宁海等;休闲服装的集群布局:以温州为中心,外延至平湖、诸暨枫桥、义乌大陈、苏溪;皮革服装的集群布局:以海宁为中心,外延到长兴;针织服装的集群布局:以宁波象山为中心,外延到海宁、慈溪、桐庐、诸暨大唐;领带的集群布局:以绍兴嵊州为中心,外延到义乌和诸暨;服装辅料的集群布局:以长兴为中心,发展以高档服装粘合衬为特色的服装辅料制造业。

  

配额取消也必然导致全球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分。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预测,未来中国纺织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将会增加到30%以上。但我们也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复杂的利益再分配,竞争将会更加残酷。欧美发达国家的纺织品市场仍然由其跨国公司主宰,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集团控制了市场。他们有自己的品牌、设计、面料来源、技术优势、生产公司和销售渠道,委托发展中国家贴牌加工,然后再由他们经销。象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我们传统的竞争对手。还有与发达国家具有地缘优势的国家(如东欧、土耳其、墨西哥等),与我国相比它们具有地理位置和一些贸易政策优势。欧盟东扩后,随着欧盟内部零关税带来的内部贸易的增强和区外配额和高关税,我国对欧盟东扩后进入欧盟的10国出口将呈下降趋势;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在美加墨之间,逐渐形成了美国生产棉纱,在墨西哥和加拿大织布并成衣,再回流美国的区内循环趋势。因此,今后5-10年内,中国纺织产业虽会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亚洲国家和地区之间、亚洲同拉美特别是加勒比地区之间的竞争和矛盾将会加剧。

  

4.技术升级态势。近几年来,浙江纺织业大力引进先进设备,不断加快技术装备的更新步伐,利用先进工艺技术,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全国同行前列,服装面料的自给率也有了提高,技术升级态势比较明显。配额取消后,浙江纺织业将有机会更多更快地吸引国外的资本、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等要素,加强与各国在纺织领域中的合作,推动纺织产业升级。但是外国名牌服装产品正以每年3%的增幅抢占国内市场,上百家外国著名服装公司在我国境内展开了激烈的市场争夺。而我们的技术设备消化吸收能力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远远不够。

  

一是劳动力成本趋高。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逐渐失去,使得产品生产成本逐步提高,竞争优势有所减弱。

  

二是土地、原料和能源对纺织产业发展产生一定制约。经过20多年的发展,省内最适合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地理区域已经基本得到利用,适合产业规模扩大及产业转移所需的新区域空间明显不足。原料方面从本地提供的天然纤维数量上看,除了蚕茧(生丝)相对比较充足外,其他如棉、毛、麻等纤维均无法满足现有生产能力。化纤原料对外依赖严重。能源方面浙江省内基本无煤炭、石油生产,几乎100%靠外省调入或进口;电力供应紧张,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纺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研发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化纤产品差别化率一直低水平徘徊,高性能、功能化纤维开发滞后;印染后整理技术障碍难以突破;面料开发难有建树,基本停留在模仿阶段;丝绸及其相关产品开发难以深化,相应技术难题多年得不到解决;服装设计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甚大,品牌设计与建设任重道远;纺织机械产品开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纺织品服装出口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出口服装大多没有自创品牌,款式也主要根据来样加工;功能化、差别化化纤织物不能满足国际市场要求等。生产的面料在色彩和花型等方面跟不上时尚潮流,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仅55%左右。究其原因,浙江省在产品开发的五大技术环节,即纤维、纱线、织造、染整和设计等方面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四是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技术装备总体水平偏低,使浙江省纺织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国外相比差距甚大。国际上棉纺织行业精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等先进工艺设备的占有率已分别达到50%和90%,浙江仅占20%和33%;织机无梭比率国际上已达到80%以上,我省仅38.5%,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产品国际上已超过40%,浙江仅为20%,发达国家化纤行业的涤纶直接纺技术已普遍采用,浙江直接纺比重只达60%;印染后整理的技术水平则更加落后,导致面料的色差、色牢度较低、手感不好。

  

五是专业人才欠缺,管理水平不高。接受过系统的纺织生产理论和实践的训练、熟悉WTO规则、具备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人才短缺。管理水平较为低下。同时,职工队伍素质差且不稳定,不仅影响劳动生产率,而且造成浪费,增加了产品成本,削弱了应有的竞争优势。

  

二、浙江纺织业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和机遇,以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按国际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生态化融合发展的要求构建纺织产业新体系,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结构优化为导向,以重整业务流程为手段,强化产业集群效应,优化区域合理布局,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支撑有力、结构优化、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的国际性先进纺织服装制造基地、研发基地和国际性贸易(营销、物流)中心。

  

——国际性先进纺织产业的制造基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产业规模上,化纤、棉纺、针织、印染、服装、领带等生产能力保持全国领先,进入世界前茅。二是在产业组织上,以专业化协作为基础,构建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的“网络式”组织,推动多方联合和引导有序竞争,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服装“航空母舰”。三是在纺织产品升级换代能力不断增强,品牌类、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有明显提高,低水平及资源、能源占用量和环境污染大的纺织产品比重逐步减少。四是在技术装备上,加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在提高国际先进技术装备本地化能力上有所突破。

  

——先进纺织产业的研发基地。纺织产业研发基地是增强纺织产品升级换代能力和国际先进纺织技术装备本地化能力主战场,要成为产业关键技术和区域共性技术突破的主源头,成为国际性特别是跨国公司、全国性研发机构集聚地,成为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专业化发展和产学研一体化、跨区域协作和中外合资合作等多种联合方式相结合的创新基地。

  

——国际性先进纺织产品的贸易中心。一是要立足浙江已有各类纺织产品、原料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以及各类纺织服装交易会,按现代物流、营销发展要求,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改造提升各类市场内涵能级,推动联合联动发展,放大集群的国际国内区域效应。二是要加快加大与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接轨力度。大力增加纺织服装出口创汇,积累市场、人才和引进技术。逐步提高国际品牌和海外供应商的数量,推动纺织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主要贸易地区开办贸易企业,与国际纺织服装贸易企业加大合资合作等。培育几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专业性展览会,并通过采购信息平台、采购咨询、采购服务的改善与提高,使浙江的纺织贸易更上一个新台阶,努力把浙江建设成国际性的先进纺织产业的贸易(营销、物流)中心。

  

——国际性先进纺织产业的品牌集聚地。一是要把环杭州湾纺织产业带打造成国际性的纺织产业区域品牌,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二是要培育若干家大型纺织服装企业,进一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形成在全国和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三是要加强产品品牌的研发、吸引、投资和经营,在加强产品研发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国际品牌,使浙江成为世界纺织产业的品牌集聚地。

  

到2010年,浙江纺织产业全面融入国际市场,率先基本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竞争力强,产业集聚规模大、专业化协作水平高、配套功能完善,集生产、研发、交易、信息为一体的技术先进、研发创新能力强、涵盖面广、附加价值高、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国际性先进纺织服装制造基地、研发基地和国际贸易中心。

  

——产业发展规模目标。从浙江工业化发展所处阶段、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趋势的分析,我们认为到2010年,浙江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纺织产业总产值大致接近1000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2.5%左右为宜,纺织产业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产业发展水平目标。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企业信息化,印染后整理技术和高挡纺织面料关键技术取得极大进展,纺织产业成为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业,经济效益、绿色制造全国领先,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整体产业层次提升,创造“隆起效应”。

  

——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产业集群功能、层次得到显著提升,培育和建设若干个以产业园区、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核心区块和重点区块,这些区块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占有率和较强的竞争力。在核心区块和重点区块内建设若干个特色纺织服装工业园区;创建宁波、温州和杭州三座“中国服装名城”,到2010年初步建成和确立中国服装名城的整体形象。

  

——产业外向度目标。纺织产业出口额200亿美元以上,稳居机电产品之后浙江第二大类出口商品,占全省外贸出口总值的比重30%以上。以混合所有制企业为出口主体,一般贸易出口为主,加工贸易出口增长迅速。主要贸易伙伴分布在日本、欧盟、美国、东盟、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服装的相对优势指数在1.8左右,纺织服装出口继续是浙江参与国际竞争最具优势的产业之一。

  

全省拟以杭州、绍兴、宁波、湖州、温州和台州为各个相应行业的区域发展中心,并根据行业先进性及未来市场的成长性分成不同层次,优先扶持和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中心或行业部门;根据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注意利用“两个西部”(浙江西部地区和中国的西部省份)的产业发展新空间,实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1.纺织业发展布局:以绍兴县为重心,重点扶持滨海工业区和柯桥开发区建设,带动环杭州湾地区纺织产业更快发展。其中产业集群,化纤生产:以绍兴、萧山和嘉兴等优势地区为主要集聚地。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新型和特种纤维生产,提高差别化纤维比重(40%),提高产业用、装饰用纤维比重(40%)。棉纺项目:主要向宁波、绍兴、萧山和海宁集聚。重点在于提高纺纱装备现代化程度,加快纯棉、高支精梳纱与色纺纱、无结纱的发展,提高省内棉纱自给的比例。织造业:重点向萧山、绍兴、桐乡、海宁、海盐等优势地区集聚。要加强产品结构调整与档次提升、积极开发高档面料,提高精梳纱所占面料成分比重(45%),重点向萧山、绍兴、桐乡、海宁、海盐等优势地区集中布局。印染业:以绍兴、萧山、嘉兴为主要基地。要加大环保性的染整技术的开发力度,提高后整理能力。纺织染料类企业主要向绍兴县及周边集中,其中染料生产以上虞新区为核心,严格治污管理,禁止高污染企业在上游临水地区布局。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以海宁、余杭、宁波等优势区块为基地,逐步形成生产聚集地。丝绸行业:以传统产地杭嘉湖地区为主要集群区块。进一步加大产业整合力度,推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竞争力。纺机业:以新昌、嵊州、台州为主,打造国内新型纺织机械生产基地。

  

2.服装业发展布局:以宁波鄞州为浙江服装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块加以扶持。以杭州的江干、萧山二区作为浙江服装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块之一,规划建设女装产业区块。以湖州织里作为浙江服装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块之二,扶植建设织里童装精品区块。特色服装区域集群,男装的集群布局:以宁波为中心,外延到温州藤桥和诸暨枫桥、义乌大陈、苏溪;女装的集群布局:以杭州为中心,外延到嘉兴和湖州;童装的集群布局:以湖州织里为中心,外延到宁波的宁海等;休闲服装的集群布局:以温州为中心,外延至平湖、诸暨枫桥、义乌大陈、苏溪;皮革服装的集群布局:以海宁为中心,外延到长兴;针织服装的集群布局:以宁波象山为中心,外延到海宁、慈溪、桐庐、诸暨大唐;领带的集群布局:以绍兴嵊州为中心,外延到义乌和诸暨;服装辅料的集群布局:以长兴为中心,发展以高档服装粘合衬为特色的服装辅料制造业。

  

1、意大利丝绸行业称得上是欧洲丝绸行业的枢纽。欧洲丝织行业的活动 80%发生在意大利。从欧洲出口至美国、中国和 Et本的丝绸面料 90%都来源于意大利。意大利供应的丝绸面料对欧洲服装制造商和时装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在促进时装产品的丝绸消费和保持纤维的奢华形象方面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 2008年爆发并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西方银行体系,美国和欧盟各国政府都制定了应对措施,效果参差不齐,我国的纺织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2009年,意大利丝绸纤维的消费量在织布方面下降了近 40%,染色和印花方面下降了大约 3O%。意大利丝绸出口货值则从 8. 65亿欧元下降到 7. 03亿欧元,降幅达到 19%。所有商品的原材料价格都出现了极端波动的现象。欧洲的丝绸纺织产业不得不面对需求量收缩和成本飙升的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在重组过程中满足创新要求。总体而言,欧洲丝绸纺织业正逐步走出困境,在这个过程中,行业缩水再所难免,但同时欧洲丝绸纺织业也将变得更加强健。 2010年,意大利蚕丝纺织量增加了 10%。丝织物染色和印花增长率大约为 12— 13%。意大利丝绸出口货值 7. 03亿欧元上升至 7. 57亿欧元,增幅为 8%。所以说,尽管我们在 2010年的表现尚未能够恢复至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但是总算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201 1年,尽管物价飞涨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意大利丝绸材料 l至 5月的净进口量大幅增加,主要是因为进货储备的缘故。从中国进口的坯布或熟丝增加了 10%,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因为迄今为止,意大利仍然和印度一样,是中国面料最重要的市场。另一方面,就我国的面料出口而言,产品价格相对稳定,同时出口总量减少了约 12%。法国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从这个几个月的情况来看,其市场需求量正在增加。近几年来,西班牙一直是我们的主要市场,特别是便宜 l 3 l 4欧洲丝绸产业发展情况的印花面料。2011年,价格的上升迫使其不得不合弃蚕丝纤维寻求其他价格更低的纤维产品。目前,我们出口至美国的产品量有所下降,因为美国的消费品安全规则对轻质真丝面料的销售构成了一大障碍。客户更愿意选择不受可燃性要求限制的纤维材料。毫无疑问,丝绸比涤纶具有更好的燃烧性能。但是事实是,丝绸必须遵守可燃性规定,而涤纶却可以豁免。在我们看来,这是毫无道理的。欧洲丝绸行业准备向美国政府提出申请,希望丝绸能免受上述限制。这是一个有关丝绸本身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欧洲。或许,在本次论坛上,我们可以了解亚洲丝绸行业对此的态度并就此问题交流意见,或许,明天早上我们就可以讨论这个问题。目前市场已经发生不小的变化。新买家不断涌现。从意大利丝绸出口商那里我们了解到,中国已经明显成为我们丝绸产品、织物及服装成品的主要消费国。我们对行业的未来满怀信心,并希望保持纤维行业的一贯承诺和与中国的联系。面对危机,我们成功捍卫了丝绸的声誉,并将其用途扩展到新的领域,与其他纤维进行混纺。未来任重道远,但是生丝的供应才是我们最担心的问题。我们不关注价格本身,因为市场最终会决定一个适当的水平。然而,我们也看到,目光短浅的投机行为已经危及丝绸行业的未来。在适当的法规和指导下,自由企业蓬勃发展。我国决策者们在必要的监督方面所制定的政策是失败的。鉴于此教训,请容许我谦卑地向中国丝绸行业指出他们目前正面临的风险。由于缺乏纪律所造成了行业混乱将需要我们花数年的时间对其进行整顿。我们的错误,你们是可以避免的。世界已经目睹了中国大部分桑蚕养殖转移至该国东南部的非凡壮举。该成功壮举离不开国家拨款和补贴,但是国家拨款和补贴毕竟不能无限期地继续下去:已经是时候了,业界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发展。生丝价格经过长达六年的低谷期后,2009/ 2010年度迎来了一次大调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生产成本的调整。让我们很痛心的是,当价格上涨的时候,似乎没有人再关心质量但是,当价格下跌的时候,很多人已经忘记如何生产高品质的产品,而且调整进行得非常缓慢。为了提高的行业整体水平,不断出台新的政策,组建新的实体,但是这些政策往往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目前所缺乏的是对机构(如嘉兴交易所)的管制。嘉兴交易所不正规的业务方式已经受到中国法庭的关注。该交易所可笑地对小额交易进行记录,然后将它们视为实际的市场趋势,从而促使去年的价格上升到超过正常价格水平 100元人民币的高度;而今年,在相反操作的影响下,该交易所又影响价格下跌超过 100元人民币。对于一个代表国营公司和地方政府的机构来说,出现这样的价格操控现象是令人吃惊的。必须对各种商品交易进行管制,避免少数人的价格操控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作为一个国际观察员,无论他多么喜爱中国、多么热爱丝绸,他都不会认同这种现象。与服务相比,蚕种生产者们更关心的是他们的利润。蚕农们在蚕茧还未成熟时就将它们采摘下来,他们已经把与制丝厂的协议置之脑后了。而对于制丝厂来说,他们关心的不是质量而是成本,所以当价格上涨的时候,他们就不履行合同了。或许去年(这是个时间问题)他们确实赚取了不少利润,但是今年,他们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亏损的风险。简而言之,中国蚕农和加工商不具规模,因此也尚未建立长期提供优质蚕茧所需的广阔视野。同时,我们注意到,年轻一代的人一般都对这种密集和专门的活动不感兴趣,留下来的只有年龄较大的人们还在继续。除非目前的方法得到彻底改变,否则,长此以往,作物种植将进一步减少,价格飙升将超过我们的逻辑限制,产品质量也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对于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的国家而言,中国桑蚕业只能从更强大的从业人员和更长远的视野中受益。

  

2、对于质量方面,一个令人鼓舞的事实是,现在我们的用户反映梭编工艺已经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为什么好的梭编工艺会是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花整整十年的时间才使其有所改善?这是一个谜。即便缺乏监管和质量控制,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梭编丝绸的价格也将高出很多。质量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已经得到改善,但是总体情况并不理想,而且,如果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仍保持目前的测试方法,那么这种情况可能还将继续。欧盟行业支持中国提出的 ISO电子测试方案, 201 l中国国际丝绸论坛专家发言稿但是到目前为止,只对有关的仪器进行了讨论,没有丝毫的迹象证明将对现实的生丝质量分类作出严肃努力。我们要再次相信市场的智慧:目前中国只有一个制丝厂能够生产高品质的产品,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价格比一般的 5A/ 6A高出 10%,比冒牌的 5A/ 6A高出 20%。这种价格优势将对他人起到鼓励的作用,我们将随时准备与高品质产品的厂商合作。但是,总的来说,目前的情况是黯淡的。或许,与各主要消费国(印度是肯定的,还有欧盟、日本、韩国等)的代表一起在中国成立一个国际丝绸咨询机构的时机已经成熟。该机构可以描述中国的决定如何影响全球市场,并可能最终不利于中国农民。全球各丝绸国之间均存在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要么通过直接投资要么通过合作协议保持。联系和相互理解是起点。在我们看来,适当的体制框架是联系和相互理解的前提。我们相信,目前有空间建立这样一个基于中国、辐射全球丝绸国度的国际性平台。借助该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一些共同的问题,例如:一前述提及的美国可燃}生规定;一纺织品生态和毒理学方面的新要求,国际贸易法律对此的规定越来越严格;一不可预知的税赋、进出口限制、突然加税、以及对我们的行业毫无意义的一些自由透明贸易的其他障碍。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