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内部审计:简单地说就是查帐,一个集团公司内由集团各部的财务部门将的每年的经营情况通过帐务处理形成完善的财务体系和系统财务数据上报集团进行一年的经营总结和未来的规划。集团公司领导对于财务数据的正确性及规章制度的执行的完善性派出集团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监督和审核的过程,就是内部审计。
2、观察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内部审计会呈现出五大总体的发展趋势:内部审计由合规导向型向管理导向型转变;注重管理审计;审计工作方法标准化;审计职能组织集中化;通过内部审计机制培养企业经理。
3、内部审计由合规导向型向管理导向型转变:就是说内部审计由原先的只检查财务的帐务规范性和企业制度的合规性向企业的管理内容细化及未来发展方向策划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方面转变。
4、注重管理审计:把以前只单纯检查帐做的对不对,是否符合规范向管理方向转变,审计财务是否只注重于做帐,而对企业有否提出改革的建议,并审核管理方面提出建议是否对于企业发展有利。
5、审计工作方法标准化:由以前的纯手工操作向建立更系统完善的互联网各部门一体化电子系统制订的标准工作方法方向发展。
6、审计职能组织集中化:以前的审计是由领导指派审计部分内容,未来转变为事先有组织、有计划地制订出具体的审计方案,把审计人员集中起来进行有目的、按能力分工协作,集中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通过内部审计机制培养企业经理:通过改变和完美内部审计机制,审计人员通过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的整体状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学习,相当于培养了一个企业经理,可以做完企业未来领导的后备人选,而更具备专业素质强、处理方法从审计角度出发的特殊人才,还为企业节省了培训资金。
8、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您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哟。
9、再次感谢您的提问,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1、目前,我国企业中的内部审计,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围绕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章的遵循,保护资本安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使用,经营目标的完成等方面来展开的。但内部审计从机构设置、工作重点、审计内容的深度及广度、审计方式、规范管理等方面,还未发挥出应有的支持内部管理的作用,更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笔者认为,新形势下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应具体把握好以下几个转变:
2、一、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向为内部管理服务方面转变
3、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审计的主要职能就是查措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其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例如,当对某一销售收入进行审计时,往往审核其合同金额与客户付款金额是否相同,所付票据是否齐全,而不管其价格是否合理,认为那是经营部门的事,与财务无关;再如对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往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照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方案,一般不去深入分析。事实上企业中真正存在的问题甚至是舞弊行为往往在这些过程中。再如对审计项目立项时,往往按财务收支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常规项目立项,几乎没有专门为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立项,只是在查账过程中去发现一些内控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企业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进行系统和权威的评价,也就无法发现和客观评价企业的潜在风险,进而无法对管理*提出实质性和预防性的管理建议。
4、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审的职能也必需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内审也不可能只局限于财务领域,它将扩展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领域。
5、二、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定位应从平行于各职能部门的单一机构向更高层次、更完善的结构转变
6、目前我国企业的监督机构大部分只设有内部审计部门,而且基本都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有些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审部门,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这样的设置,内审机构一般不对同处一级的总公司财务部门及其他经营管理部门进行审计,只审计二级企业;即便对总公司财务部门进行审计,通常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7、随着企业制度的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组织机构都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设立,即应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之下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审计部,三者之间由上而下存在业务指导关系,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在行政上向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对于规模较小、不设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审计部应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审作用的充分发挥。
8、三、内审队伍的构成应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组织结构发展
9、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选择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加入内审部门,使内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10、四、内部审计的实施方式应从单一靠内审机构人员的力量向与外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11、内审工作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对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二是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分析和评阶。对于第一部分,可由内审人员根据不同类型项目的不同审计目的,对会计师事务所提出每一项目的具体要求,委托事务所按照内审目的进行审计,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和完整。内审人员由于对本公司的情况熟悉,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公司业务过程的分析和评价上,并对整个审计工作全过程进行参与和监督。内外审的有机结合,既可解决内审机构人手少而任务重的矛盾,又有助于提高内审的效率与质量。
12、五、内审从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及事中审计转变
13、目前我们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审的作用将不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经验丰富的内审人员,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14、六、内审工作应由分散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15、目前,各单位内审机构的设置,内审人员的配备,内审程序的建立,内审标准的制定及内审质量的监督等均无统一的管理,不利于内审作用的发挥和内审工作的开展。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必须设立全民性的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地方、行业设立地方、行业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行业自律管理,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1、审计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2、作者:未知时间:2007-11-21 23:33: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3、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新中国的审计事业走过了20多年的辉煌历程。回顾20多年来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历程,提出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不无裨益。
4、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现状。审计理论是审计实践的科学总结,是通过实践将客观的、合乎逻辑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东西加以概括、抽象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新中国审计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创新三个阶段:
5、1983年至1988年是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期间理论界积极引进国外现代审计理论和方法,翻译了大量国外审计理论资料,聘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学,力图吸收和学习国外现代审计理论的精华,加速我国现代审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6、1989年至20世纪末是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审计理论的研究进入了发展阶段。期间审计理论研究呈现出新的气象:从个别的审计理论基本概念的探讨转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从实用性研究转向基础性和运用性并重的研究,从微观研究转向中观、宏观审计理论研究。
7、20世纪末至今是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创新阶段。1996年后审计基础理论研究仍然持续,在一些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中,如审计环境、审计方法和审计风险等,有所突破和创新,但在整体上其规模和水平未超过前一时期。近年来,中国审计学会重视了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开发,并做出重要的部署。
8、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实行审计制度20多年来,我国广大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不断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成功经验,合理借鉴国外理论研究具有参考价值的成果和审计工作中的有益做法,在创立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
9、但是,我们在审计理论,特别是在审计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审计理论研究的定位不准确,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轻理论、重实务的倾向,理论研究受现行制度、政策束缚,强调监督,忽视服务。概括起来说就是,审计理论研究表现出“五多”、“五少”的局面:实践经验多、理论升华少;空洞说教多、实证研究少;专题研究多、基础研究少;研究国内多、研究国外少,研究现状多、研究历史少。
10、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不仅使审计理论的建设遭到阻碍,同时也使审计工作上水平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我们要有历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重新认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将其提高到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认真总结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吸取受挫的教训,加强理论队伍的建设,疏通理论研究的信息管道,加强理论交流和研讨,建立良好的理论开发研究机制和奖励机制,加速理论成果向审计工作战斗力的转化。
11、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审计在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研究方向与研究空间、时间方面发生重大变革,使得我国现代审计理论研究呈现数学化、电算化、综合化、社会化、规范化、国际化等发展趋势。
12、数学化趋势。20世纪以来,数学在审计理论研究中日益显出巨大而广泛的应用价值,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数学化已经成为21世纪审计理论研究发展的基本趋势。数学方法在现代审计中的广泛运用主要表现在:初等数学方法在审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高等数学方法为建立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奠定了基础;数理统计是现代抽样审计的重要方法论;模糊数学在审计工作中运用与研究是审计数学化趋势的第三个里程碑。
13、电算化趋势。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信息的存储手段和介质发生变化后,再运用传统的手工审计手段就难以开展工作。因此,电算化是21世纪审计理论研究的又一大趋势。审计电算化的中心是设立审计电算化专用语音,系统设计与程序设计,以及应用软件标准化研究,审计电算化知识普及与人才培养。
14、综合化趋势。现代审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已开始向划分具体、门类齐全的方向发展,它不仅与会计学、统计学、企业管理学等经济类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还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管理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诸学科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在审计学中的研究,使现代审计理论与实践有了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15、市场化趋势。随着经营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开放化的加快,审计的研究思想呈现市场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21世纪的审计理论研究站在中国的土壤上观察问题,采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合理借鉴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一切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水平,为我国审计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16、社会化趋势。社会化是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审计作为一项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的复杂社会实践活动,其社会化趋势表现在: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审计专家、数学专家、电子计算机专家、工程技术专家及其有关专家的密切配合和广泛合作;社会责任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全社会对审计的重视和审计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地位的不断提高,等等。
17、规范化趋势。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化,是指审计理论研究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的要求。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化表现在:标准性,审计理论研究要按照有关方面规定的或实践中形成的标准或准则进行;统一性,审计理论研究按有关方面规定的或实践中形成的标准或准则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施行;一致性,审计理论研究按有关方面规定的或实践中形成的标准或准则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实施应是相同的。
18、前瞻性趋势。审计的大环境是审计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对审计环境问题的研究需要超前研究,超前研究就是研究审计环境及相关的前瞻性问题。审计理论研究的前瞻性主要表现在:审计的学术与实务界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手段,开始用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探讨环境审计及相关的前瞻性问题。
19、务实性趋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审计理论研究成果究竟是不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审计理论研究的务实性趋势主要体现在:在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对审计实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投入更多的精力,注重实际应用效果,不只是偏重于理解与解释。
20、多样化趋势。21世纪,审计理论研究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审计理论研究从多角度去研究,研究的过程是动态有序的,研究的方法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放手发动海内外专业人士共同进行讨论,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风格。
21、国际化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信息网络的迅速普及,跨国的交流与科研合作将更加普遍。21世纪,世界各国审计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国际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化。应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理论与方法,积极研究和总结我国的审计理论与实践,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审计理论和方法来影响和促进世界审计的发展。